赫舍里,属于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是中国在清朝时最重要及拥有最大权力的满洲人家族之一。赫舍里后裔将此姓氏简化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敛之的后人以名字中第一个字为姓的特例。在北京、辽宁、吉林等广泛地区有分布。

中文名

赫舍里

类 别

种族

属 性

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

朝 代

清朝

历史发展

赫舍里是满语的汉文音译。

“赫舍里哈喇”,汉语义为姓“赫舍里”,或“赫舍里”氏。

1、“赫舍里”姓氏起源:

赫舍里——河名,因以为姓,是满族一姓氏;

另有说赫舍里——古部落(部族)名而取为姓;

两说出处不是一源,前者出于清朝“八旗氏族通谱”,后者是其他史述所写,未查到两说之各自根原,当都有其所据,应该都对;HXR联想:古代有一个部落,住在赫舍里河边,就以赫舍里为部落名;后来这部落的人逐渐增多,向外分迁,所到之处就以[“赫舍里”部落的人]代表家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赫舍里哈喇一个“大家族”。

赫舍里是个古老的满族姓,有文字记载可上朔至金朝。辽,金,宋时代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金史载译为“纥石烈”氏。赫舍里——金朝时译为“纥石烈”,大清时代有写为“黑(读赫)舍利”“赫舍哩”等不同写法,“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统一译为“赫舍里”,作为满洲之统一写法,自是族内外通用之。还有人保留原习惯写法,今后合当统一,以免误为别姓。如想区别于别支可在相关文件内注名祖源支系。

满语里有“哈喇”,“穆昆”,“乌克孙”,“噶尔干”,“包”;都含有家族的意义。“哈喇”可理解为老氏族,义指最早的姓;同哈喇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哈拉是非血缘组织实体,即有可能是同姓(哈喇)不同宗;但由于历史深远已很难查考同“哈喇”之中到底谁是谁的同宗,现代只能认“同姓”,是否“同宗”,要凭祖谱查寻。

而“穆昆”,“乌克荪”,“噶尔干”,“包”必然有血缘关系;绝对是同宗。“穆昆”指同姓同宗兄弟称为族,可理解为新氏族,是同一血缘的同宗。“穆昆”有“穆昆达”是族长的意思,“穆昆达”是同姓兄弟中的一个核心领袖人物,一般为同宗家族中长支长孙;也实行同族中有威望的长者担任族长;“噶尔干”指同族;“乌克孙”义指家族;“包”义指家庭;

2、“赫舍里”有满洲与蒙古两大姓

下写作满洲赫舍里氏和蒙古赫舍里氏。

(2-1)满洲赫舍里氏

满洲赫舍里氏有许多家族,赫舍里氏虽不是满洲10大姓之内,但家族在清朝为官者颇众,列“八旗氏族通谱”(有官衔)者达数百人。

满洲赫舍里氏分原姓赫舍里氏、赐姓“赫舍里”氏;

(2-1-1)满洲原姓赫舍里氏

世代居住于都英额(又写作多英额)、和多穆哈连、齐谷、哈达、叶赫、辉发等地方;属建州女真部(建州五部与长白山三部)、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地带;大致在今辽宁省东部、北部;吉林省南部,东部,长白山、英额岭、哈达岭,白河、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流域一带;部分地区古今对照列如下。

建州五部:苏克苏护河部(当时曰萨尔浒城,今辽宁省苏子河流域,抚顺附近)、浑河部(今抚顺浑河)、完颜部(长白山,今吉林省东部和龙县境内)、董(栋)鄂部(今辽宁省宽甸东)、哲陈部;

长白山三部:鸭录江部,朱舍里部(乌苏里城),纳殷部(松花江上源);

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今吉林市北有乌拉古城),哈达部(见哈达城),

辉发部(见辉发古城),叶赫部(见叶赫古城);

叶赫:古城,明朝叫北关,在威远堡北60里。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有叶赫河(原称大清河)及地名叶赫镇——叶赫满族自制镇境内有两座叶赫古城。[1]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盛京:公元1625~1644为后金都城,即今辽宁省沈阳市。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一是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

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二是东晋朝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陈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2.堂号:

渤海堂:以郡立堂。

德远堂:辽阳赫舍里氏堂号[2]

姓氏名望

赫舍里皇后

钦宪皇后

纥石烈执中

纥石烈良弼

纥石烈志宁

索尼

索额图

孝诚仁皇后,康熙帝元后,索尼孙女,索额图侄女。

平妃,康熙帝妃,索尼孙女,孝诚仁皇后妹妹。

僖嫔,康熙帝嫔。

常妃

珍嫔

敬懿皇贵妃

英敛之

英若诚

英达

英巴图

何笃霖

赫英霞(正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