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出自唐·韩愈《与李翱书》,解释为创痛平复或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的意思。成语故事: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他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与敌兵周旋,在路上写出《指南录》一书,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时机,才能振兴宋朝。示例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名称

痛定思痛

拼音

tòng dìng sī tòng

出处

唐·韩愈《与李翱书》:“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释义

指创痛平复或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的意思。

用法

褒义,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沙汀《闯关》:“于是他又~的详细回忆了一遍几天来的经历。”

相关信息

痛定思痛

出处:唐·韩愈《与李翱书》:“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

示例:沙汀《闯关》:“于是他又~的详细回忆了一遍几天来的经历。”

近义词:痛不欲生、悲痛欲绝[2]

反义词:悠然自得

成语典故

公元1275年,元朝军队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形势十分危急。右丞相文天祥毅然辞去官职,主动请求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军的军营探察情况。文天祥到了元军营中之后,慷慨激昂地怒斥了元军入侵的罪行。元军统帅伯颜十分钦佩文天祥,想劝他投降,被文天祥拒绝了。于是他又强迫文天祥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在船行驶到京口时,文天祥乘敌人没有防备,坐上一条小船逃走了。文天祥想向南宋军禀告元军的情况,但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下令将他逮捕。文天祥不得已只得绕过扬子江口,几经辗转来到永嘉,最后又乘船去福州。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感叹道:“生与死,像昼夜转换一样平淡无奇。如果死了也就算了,但艰险的困境反复出现,不是世人所能承受得了的。痛苦的心情平定之后,再去回想当时痛苦的情景,更加令人伤感。”

英文解释

recall past pain - as a warning for the future; bring home the lessons painfully learned; draw a lesson from a bitter experience; recall a painful experience

1. The crises of individuals, like the crises of nations, are not realized until they are over. 个人的危机也像国家的危机一样,要等到事过境迁,才能痛定思痛。

2. The tongue ever turns to the aching tooth. 痛定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