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粗壮草本植物,高50-120厘米,有时可达170厘米,有分枝,被短糙毛,有时近无毛。叶对生,有时互生,具叶柄,下部叶3-5裂,上部叶3裂或有时不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锐锯齿,有三基出脉,粗糙,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两面被短糙伏毛。叶柄长2-3.5厘米,被短糙毛,基部膨大,边缘有窄翅,被长缘毛。

中文名

三裂叶豚草

拉丁学名

Ambrosia trifida L.

别名

大破布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向日葵族

豚草属

三裂叶豚草

命名者及年代

L., 1836

英文名称

Giant ragweed

形态特征

(一)雄头状花序多数,圆形,径约5毫米,有长2-3毫米的细花序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总苞浅碟形,绿色;总苞片结合,外面有3肋,边缘有圆齿,被疏短糙毛。花托无托片,具白色长柔毛,每个头状花序有20-25不育的小花;小花黄色,长1-2毫米,花冠钟形,上端5裂,外面有5紫色条纹。花药离生,卵圆形;花柱不分裂,顶端膨大成画笔状。雌头状花序在雄头状花序下面上部的叶状苞叶的腋部聚作团伞状,具一个无被能育的雌花。总苞倒卵形,长6-8毫米,宽4-5毫米,顶端具圆锥状短嘴,嘴部以下有5-7肋,每肋顶端有瘤或尖刺,无毛,花柱2深裂,丝状,上伸出总苞的嘴部之外。

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坚硬的总苞中。花期8月,果期9-10月。

(二)三裂叶豚草是直根系植物,其植株较豚草高大粗壮,株高可达250-300厘米,茎粗可达2.5-3.0厘米,最小的植株高30-40厘米,茎粗5-6毫米。茎绿色,有纵条棱,密生瘤基直立硬毛,后期毛脱落残留下瘤基。分枝大部分从植株的中上部分枝,发育好的有四级分枝,形成小乔木状的巨大植株,也有少量植株自基部长出数条粗壮的分枝,形成灌木丛状。

叶子全株对生。叶柄粗壮,长2-5厘米,有密粗毛,叶片很大,长宽均可达6-15厘米,掌状三深裂,有三条强劲的主脉自叶柄顶端发出,有时两个侧生主脉各分出一个同主脉相同粗细的分枝,看上去好象有五条主脉,形成五个裂片,每个裂片短椭圆形,边缘有浅锯齿,顶端渐尖。叶片两面均有短粗毛,叶脉上的毛较长。

三裂叶豚草的花序及花器结构与豚草相似,但雄花序粗大,雄花序的总苞比豚草大,直径可达4-7毫米,由6-7个扇形总苞片联合而成,背面有5-6条黑褐色放射线,总苞比豚草总苞浅,呈浅盘状,手触摸时会染上红色。总苞内花的数目也多,通常为20-30朵,雄花结构与豚草相同。雌花序也生于雄花序轴基部的叶腋内,每对叶腋有15-20个花序聚成轮状,也有少数单生的。其结构与豚草相同,但要大一些。

成熟的复果倒圆锥型,褐色宽4毫米,长6-7毫米,有的竟达13毫米,显著大于豚草复果。

三裂叶豚草的幼苗,下胚轴长20-50毫米,粗壮,直径可达5-6毫米,光滑无毛,上不绿色,近地面处黑紫色或红色,有时长不定根;子叶大型,匙状,长10-15毫米,宽9-15毫米,基部逐渐过渡为子叶柄,子叶柄长度与子叶相同;上胚轴长20-30毫米,具棱和开展的毛;出生叶两个对生,长卵圆形,三个裂片,两个侧裂片较小,顶裂片较大,叶背淡绿色,正面鲜绿色,具伏生毛,羽状网脉,后生叶有三个大齿或三浅裂,对生。

(三)三裂叶豚草植株高50-120厘米,有时可达170厘米,分枝被糙毛,有3基出脉,粗糙,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两面被短糙伏毛。叶柄长2-3.5厘米,被短糙毛,基部膨大,边缘有窄翅,被长缘毛。雄头状花序多数,圆形,径粗约5毫米,有长2-3毫米的细花序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总苞浅碟形,绿色,总苞片结合,外面有3肋,边缘有圆齿,被疏短糙毛。花托无托片,具白色长柔毛,每个头状花序有20-25不育的小花,小花黄色,长1-2毫米。

花冠钟形,上端5裂,外面有5紫色条纹。花药离生,卵圆形。花柱不分裂,顶端膨大成画笔状。雌头状花序在雄头状花序下面上部的叶状苞叶的腋部聚作团伞状,具1个无被能育的雌花。总苞倒卵形,长6-8毫米,宽4-5毫米。顶端具圆锥状短咀,咀部以下有5-7肋,每肋顶端有瘤或尖刺,无毛,花柱2深裂,丝状,上伸出总苞的咀部之外,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木质的总苞内。总苞表面浅黄色、浅灰褐色、浅黄褐色或褐色,有时有红褐色斑点。顶端中央的圆锥状短咀形成粗短的锥状喙,周围的5-7个瘤或尖刺形成钝的短喙,向下延伸为较明显的圆形宽棱,棱间又有较不明显的棱和皱纹。

产地生境

常见于田野、路旁或河边的湿地。

广布世界大部分地区,已知分布的国家及地区:

亚洲:缅甸、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日本。

非洲:埃及、毛里求斯。

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瑞典、匈牙利、原苏联。

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牙买加、危地马拉、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秘鲁、智利、巴西。

大洋洲: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浙江。

传播途径

三裂叶豚草随小麦、大豆种子传播。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适应期,正以异常态势迅速蔓延,向农田、果园、城镇、绿化带、公路和铁路沿线及山坡荒野入侵,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有些地段三裂叶豚草成为优势杂草种群。

生长习性

三裂叶豚草能适应各种不同肥力、酸碱度土壤,以及不同的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不论生长在肥土瘦地和酸度重的死黄土、垃圾坑、污泥中,或碱性大的石灰土、石灰渣、石砾、墙缝里及无光照的树阴下,均能正常生长,繁衍后代。多见于肥沃或冲积土上。种子多(每株产2000-8000粒),再生能力强,割5次后仍能再生。种子在土中能保持生命力4-5年。植株高大(3m),生长繁茂,消耗水、肥超过作物数倍,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有苦味,牲畜不食。

危害对象

1989年调查,三裂叶豚草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造成土壤干旱贫瘠、遮挡阳光,降低农作物产量,而且豚草花粉是人类“枯草热”又称“花粉病”的主要病源,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在美国,在豚草花粉传播的季节,大量人员因过敏反应而丧失劳动能力。

人体:

三裂叶豚草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被许多国家列为检疫对象。由于该草的花粉中含有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可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它是秋季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过敏源。[1]每年8-9月,大量三裂叶豚草花粉在空气中飞扬,当花粉密度达到40-50/m3时,人们吸入后就会感染,导致咳嗽、流涕、哮喘、眼鼻奇痒或出现皮炎,每年同期复发,病情逐年加重,严重的会并发肺气肿、肺心病乃至死亡。

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使上千万人致病受害,有的地方人群发病率高达30%,美国豚草的花粉年产量大约有100万吨,花粉过敏症患者1460万,年治疗费高达6亿美元;在日本大阪地区,每到秋天豚草花粉症流行时,大批居民离家外出逃避;沈阳地区是中国三裂叶豚草发生严重地区之一,1987年沈阳市空气中三裂叶豚草花粉的含量是1983年的38倍,人群发病率为1.52%。

作物:

三裂叶豚草混生于大麻、洋麻、玉米、大豆、向日葵、高粱、小麦等作物田间。侵入农田后,每公顷产量降低300-495kg,甚至使玉米形不成雌穗,造成无收,前苏联传入三裂叶豚草后,造成大面积农田草荒,为了防治该草,前苏联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组织调查和消灭三裂叶豚草,虽经多年努力,但至今三裂叶豚草仍是他们的重点防治对象之一。该草根系发达,生存能力强,可入侵农田如玉米、大豆等地以及管理不善的蔬菜地、果园、苗圃、牧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