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从母体娩出时,必须通过骨盆。除了由子宫、子宫颈、阴道和外阴构成的软产道外,骨盆是产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娩的快慢和顺利与否,都和骨盆的大小与形态是否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狭小或畸形骨盆均可引起难产。初孕妇及有难产史的孕妇,在初次产前检查时,均应常规作骨盆测量及检查。骨盆形态正常,但各条径线均小于正常径线最低值2厘米以上,可发生难产。若骨盆形态轻微异常,但各径线均大于正常低值径线,则可能经阴道顺利分娩。如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或某径线异常,应在临产时行骨盆内测量,并根据胎儿大小、胎位、产力选择正常的分娩方式。

中文名

骨盆测量

外文名

pelvimetry

分类

产前检查

作用

选择正常的分娩方式

测量原因

胎儿从母体娩出时,必须通过骨盆。除了由子宫、子宫颈、阴道和外阴构成的软产道外,骨盆是产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娩的快慢和顺利与否,都和骨盆的大小与形态是否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狭小或畸形骨盆均可引起难产。初孕妇及有难产史的孕妇,在初次产前检查时,均应常规作骨盆测量及检查。

胎儿能不能通过骨盆而顺利的分娩,既与骨盆的大小有关,也和胎儿的大小有关。骨盆虽然形态正常,如径线小,胎儿虽正常也可能难产;然而当骨盆形态异常,而各径线都足够大时,分娩不一定困难。若骨盆大小正常,而胎儿过大,胎儿与骨盆不相称时,也会发生难产。若胎儿较小,即使骨盆小一些,也能顺利分娩。骨盆有大有小,胎儿也有大有小,即便是经产妇,每次妊娠的胎儿大小也不相同。

因此,为了弄清骨盆的大小和形态,了解胎儿和骨盆之间的比例,产前检查时要测量骨盆。

测量指标

骨盆的大小, 是以各骨之间的距离--即骨盆径线大小来表示。骨盆的大小与形态,因各人的身体发育情况、营养状况、遗传因素及种族差异而不同。 因此,在正常范围内骨盆各径线,其长短也有一定的差别,目前在各种种资料中描述的骨盆径线值,是许多正常骨盆的平均数值。

骨盆的大小与形态均为重要。骨盆形态正常,但各条径线均小于正常径线最低值2厘米以上,可发生难产。若骨盆形态轻微异常,但各径线均大于正常低值径线,则可能经阴道顺利分娩。 

如果骨盆外测量发现异常,则应在临产前进行骨盆内测量,并根据胎儿及盆骨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果胎儿与骨盆不相称,就只能进行剖腹产。

测量时间

临床上各个医院不太一样。 有的医院在初诊时就测量骨盆,大多数的医院在妊娠28-34周之间测量骨盆,也有的医院在妊娠37-38周时,还要做一次鉴定(其中包括外阴消毒后的骨盆内测量或是经肛门测量骨盆),不提倡进行X线骨盆测量,以判断胎儿是否能经阴道分娩。也不提倡晚期矫形内测量。

测量方法

临床上,通常首先进行骨盆外测量,即髂前上棘间径正常值为23—26厘米,髂嵴间径正常值为25—28厘米,骶耻外径大于18.5厘米,大转子问径正常值为28—31厘米,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为8.5—10厘米,耻骨弓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

髂棘间径

⑴协助孕妇伸腿仰卧位于检查床上。

⑵触清两侧髂前上棘,测量两侧髂前上棘外侧缘间的距离。

⑶查看数据并记录。正常值为23~26cm。

髂嵴间径

⑴协助孕妇伸腿仰卧位于检查床上。

⑵测量两侧髂嵴外缘间的最宽距离。

⑶查看数据并记录。正常值为25~28cm。

1、2两径线可间接了解骨盆入口横径长度。

骶耻外径

⑴协助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

⑵为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的距离。(第五腰椎棘突下,相当于菱形窝上角;或相当于两侧髂嵴联线中点下1~1.5cm处。)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骶耻外径值与骨质厚薄相关,测得的骶耻外径值减去1∕2尺桡周径值,即相当于骨盆入口前后径值。

⑶查看数据并记录。正常值为18~20cm。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

⑴协助孕妇呈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全屈。

查看数据并记录。正常值为8.5~9.5cm。

出口后矢状径

⑴此时嘱孕妇取膝胸或左侧卧位。

⑵检查者右手食指戴指套并涂润滑油后,伸入肛门,指腹朝骶骨方向与拇指共同协作找到骶尾关节后予以标记。若骶尾关节已固定,则以尾骨尖为标记,测量从标记处至出口横径中点间的距离,即为后矢状径。若后矢状径与出口横径之和大于15cm,表明骨盆出口狭窄不明显。

⑶查看数据并记录,正常值为8-9㎝。

耻骨弓角度

⑴协助孕妇呈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

⑵用左右两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于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于耻骨降支上面。

⑶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并记录,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

⑷协助孕妇整理衣裤,整理用物,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