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是网络上引用美国媒体调侃国内中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而来的一个新兴名词。《华尔街日报》甚至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

中文名

中国大妈

英文名

dama

现象的发生

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

事件起源

抢金事件

词语来源

中国大妈

2013年4月12日和4月15日,国际黄金价格经历了一次暴跌,从1550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307元/克)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61元/克)。随后,来自各方的抢购黄金消息,打破了供需平衡。

在经历了创纪录的跌幅之后,世界各国引发抢金热潮,中国投资人购金热情更是被引爆。业内预测,10天内中国内地投资人就鲸吞了实物黄金300吨,约占全球黄金年产量的10% 。2013年4月26日,国际金价创下年内最大单日涨幅,纽约黄金期货价格收盘大涨2.7%,报1462美元/盎司。

2013年 “五一”小长假,有关中国抢金风潮震动华尔街的消息在网络疯传,由于“中国大妈”全力加盟,论公斤入手,像买大白菜一样随便,竟然让国际金价起死回生,由于参与抢金的中国民众以购买黄金饰品的中年女性为主,网友把那些参与抢金的中国民众称为中国大妈。有媒体称,在这场华尔街金融大鳄与“中国大妈”的黄金战中,“中国大妈”完胜,使得高盛不得不停止做空黄金。

群体特征

“中国大妈”是代表了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深受传统文化 的影响,一辈子是为家庭为丈夫为孩子服务的主妇,操持家务的同时每天要筹划柴木油盐的花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并不富足的社会环境里,她们深深明白“小富由俭”的道理,她们经历过不安稳的岁月,虽然本身并不拥有十分专业的知识,但对“资金安全”却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跟风行动。[2]

即使在社会进步的今天,即使她们已经白发苍苍变成“大妈”,她们仍然对那样的不稳定的现实深有余悸,所以紧攥一点给她们安全感的物质总是特别必要,而黄金便首当其冲,那样沉甸甸的厚重感,过去是帝王家才能感受到,而今天她们可以用支付得起的人民币换取这样的安全感,是很自然的事情。

抢金现象

2013年4月中国大妈香港“抢金”

中国大妈的抢金风潮

2013年4月28日,有超过12万内地游客抵港,比2013年同期上升超过两成,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是去购买黄金。

4月29日这一数字增至16.2万人。香港媒体报道称,多个金铺门口出现排队等候开门的场景,其中多是内地游客。不少内地游客大手笔买入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金饰。

据解放牛网报道,从香港回沪的市民忻先生,用“恐怖”来形容这波黄金抢购潮:“我们逛了香港大埔超级城的周大福和周生生,发现柜台里可供选择的金饰品非常少,龙凤镯、项链都空了。店员说,每天进货100件卖出200件,金店根本没有库存,只能天天加班赶工。”由于能选的款式不多,金价也有所回升,他考虑再三后,最终空手而回。

在香港有超过60间分行的龙头金店周大福发言人表示,自4月中旬开始,已有大批市民涌到店铺购买金饰,客流量较平时暴增30%至40%,无论是金饰品、金粒,以及戒指、项链等,都是抢购对象。“五一”假期,大批内地客也加入香港的抢金潮,“黄金周”变“抢金周”,金饰品更成为散户的“抄底”对象。香港多间珠宝金行出现人山人海的盛况。

2013年10月中国大妈香港再度疯狂“抢金”

中国大妈抢金潮

2013年国庆黄金周香港再现“中国大妈”争相抢金的景象,许多游客都趁长假赴港游玩之际顺便抄底黄金。香港各大金店,如周大福、周生生金店人满为患。

虽然根据新出台的《旅游法》规定导游不得带客进店,但很多香港团里经常有游客主动要求导游准许逛金店购物。当地290港元的金价让他们大呼“便宜”。

有香港金店透露,近一周来店内的营业额较往常提升了七八倍,凡是足金制品,无论首饰、工艺品还是金条、金粒都是内地游客抢购的对象,很多店内的项链、手镯甚至会出现缺货 。

抢金原因

1、普通百姓最主要还是看重黄金的财富效应,十余年的黄金大牛市,给人们的感觉就是谁拥有了黄金,谁就拥有了财富增加的机会。

中国大妈

2、基于人们对黄金的崇拜。

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崇拜“君师圣贤”的民族,“君”,即帝王,而黄金又为帝王的另一个象征,所以传统的中国人认为黄金象征着财富,永不贬值的财富,家里收藏黄金则是一种高贵的寓意。

3、“中国式结婚”总不忘“三金”,这也是“面子文化”的必需品。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很保守的,这并不像西方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潇洒,而总带着“未雨绸缪”的小心翼翼。

4、从侧面揭示国人的投资渠道狭窄。

买房,担心国家政策变化,房价下跌;投资股票又担心风险太大,而黄金是传统的保值贵金属。从“华尔街不敌中国大妈”这一看上去玩笑的说法中,政府应该看到给民间资本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让民间资本有制度化出口的迫切性。

投资风险

被抢购空的黄金饰品柜台

1、“中国大妈”买入黄金,根本改变不了金价的最终走势。

金饰店内的黄金量,本来就和整个黄金市场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而“中国大妈”买入的黄金量,占整个黄金市场的量就更微不足道了,根本无法从根基上撼动整个金市。因此,一些投资专家分析,待下次金价再次大跌时,无数的“中国大妈”就会意识到,原来这次的“疯狂抄底”,其实只是一次高位接棒,而且将会和无数在中国股市中长久被套的散户们一样,这些“中国大妈”将长久地套在金市之中。

2、散户与实物投资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金价的后期走势,仍没有结论。

职业投资人黄生认为,亚洲的散户们改变不了黄金熊市。“目前黄金就这样:机构尤其是超级机构们在卖,散户尤其是亚洲的散户们在买,在投资市场,从来都是人多的一方会成为亏损的一方,黄金也同样。”

现象分析

疯狂,是被调侃的“中国大妈”们此次扫金的特征,无论是具有投资价值的金条,还是几无投资价值的金饰都被一抢而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充满了无奈:“中国大妈抢购深层次原因是国内投资渠道太狭窄。”对中国百姓来讲,股市没有起色,楼市又受到调控,债市也正在整顿,实体经济由于人民币升值也不太景气,而M2(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突破百万亿元,老百姓迫切需要为手中的资金找到一个靠谱的投资、保值渠道。

从博弈的角度看,华尔街精英们有着严谨的分析和研究,而“中国大妈”们只是一种单纯的抄底行为。“中国大妈”以简单粗暴的形式购买黄金,既不使用黄金期货、黄金T+D等杠杆交易,也不考虑实物黄金高额的买入卖出手续费,就是觉得黄金便宜了赶紧买。这种购买方式,对于国际黄金价格不会有长期的支撑作用,最大的受益者要数销售实物黄金的商家。

专家建议

面对国内消费者的“抱团”抄底,专家学者口径出奇地一致,都在极力提醒“中国大妈”不要太冲动。

有专家者指出,黄金就像一把坠落的尖刀,最好不要抓。

有评论者称,多数消费者其实对眼下黄金的中长期价格走势并没有任何研判,如此投机性购入,“赌徒心态”昭然。

美媒专创“dama”一词

2013年8月12日,中国黄金协会发布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黄金消费量达到385.5吨,创下新高。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买家对金价走低十分敏感,抓住今年的机会大量购买黄金饰品。国际金价今年4至6月下跌期间,许多中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不少中年女性,以至于引发外界对“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关注。在其网站的视频报道中,《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这个用汉语拼音得来的单词。

这些年“中国大妈”买对了什么?

2013年4月,国际金价大跌,黄金市场上充满了恐慌情绪,“中国大妈”出现在市场上,她们出手豪放横扫各地黄金卖场,震惊了包括华尔街在内的国际投资界,华尔街日报为此专门创造出一个英文单词:dama。

一年时间转瞬而逝,中国大妈们的黄金投资还在等待解套。

中国大妈出手抢购实物黄金的时候,国际金价尚停留在1500美元每盎司上方。随后的一年中,国际金价起起伏伏,现货黄金价格一度跌至1200美元下方。从今年开始黄金价格又因为乌克兰等地缘政治事件而出现回升,但目前仍尚回到2013年4月之前的水平上。

其实,中国大妈们有很多投资还是很精准的,比如房地产过去七八年中涨势都不错。

2013年的货币基金热潮中也不乏“中国大妈”的身影,家庭主妇历来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主力,同样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去年也受到她们青睐。

因市场利率的抬升,货币基金2013年的收益率已经超过定存,以工银瑞信货币基金为例,银河证券的数据显示,这只货币基金2013年实现了4.381%的回报,居52只A类货币基金第一。

到2014年2月底,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货币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4万亿元。

但在长期投资方面,“中国大妈”其实有比黄金更好的选择。比如权益类基金。

从长期看,一些绩优基金的平均回报十分可观。比如工银瑞信核心价值股票基金,Wind数据显示,自2005年8月成立以来截至2014年3月7日,该基金涨幅高达342.04%,年化回报达到了19.03%,在全市场运作超过3年的811只基金中排名第25位。

也就是说,大妈要是在2005年8月份金价还只有450美元每盎司的时候,买个金镯子,放到现在已经升值200%;但要是买了同期的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呢?升值342%了,顶得上当初买一个金镯子,送一个金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