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镇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东经:102°02′,北纬:36°52′。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3.5℃,年平均降雨量400-5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年日照时数达2670小时,无霜期为90—140天。现辖23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镇区面积7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03万亩。

中文名称

互助县威远镇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青海互助

政府驻地

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

电话区号

0972

邮政区码

810500

面积

42平方公里

方言

青海话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代码

632126

拼音

Hu Zhu Xian Wei Yuan Zhen

乡镇概况

互助县威远镇[1],地处县城,是景谷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属坝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白龙、威远、乡3个社区居民委会和芒冒、威远街2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全镇有11149户,总人口25114人,其中农业人口473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7人。有傣、彝、拉祜、回等少数民放人口11537人,占总人口的46%。其中,傣族6695人,占27%。海拔最高1727米、最低913米,平均海拔1320米;年平均气温20.8C;平均降雨量1554.9毫米。

历史沿革

宋时,威远镇一带名为“牧马营”、“牧马苑”。明嘉靖十四年(1535)修建城垣后,定名为“威远堡”。城垣东西宽125丈,南北宽118丈,高3丈,根厚2.4丈,顶宽1丈。后曾设过“游击营”,又称“威远营堡”。清康熙十三年(1674),设过都司(地点在原城内中街,今县图书馆附近)。1930年建县后,威远堡改名为威远镇,一直是历届县政府所在地。

经济发展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4元,增长15.98%。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216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870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65万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745.89万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规模养殖户66户;招商引资完成1295万元;以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业收入达到590万元;新建设施塑料大棚100栋,沼气建设完成883座;在西上街村实施了491.8亩的土地集约

化经营试点;年均劳动力转移9368人,劳务收入达到3315万元;全镇已有20个村完成村道硬化,乡村公路实现灰色化;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0%,其中城郊村达到90%。

教育状况

威远镇小学有1所小学,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幼儿园1所,7个教学班,在园幼儿229人。

自然资源

全镇有可耕地面积6333亩,其中水田2159亩,旱地4174亩。可机耕面积3128亩(占49%);有热区面积6333亩,已开发利用6330亩(占99%);有林地面积1040.8公顷,森林复盖率36.18%,活立木蓄积量87700万立方米。2003年末,全镇所有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三通”。

民俗文化

威远镇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氛围的侨乡,境内大寨官佛寺内有被誉为“中国塔林一绝”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包树、树包塔”,傣寨芒冒从泰国清迈引进种植的第一株象牙芒果始祖树仍然枝繁叶茂,始祖碑位于芒乡大道旁,与芒冒村傣族文化娱乐中心(筹建)相对应,自成一体。傣族文化娱乐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景谷东大门上的重要景点和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建筑群。

2002年,镇上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象脚鼓舞之乡,在大寨挂牌成立了省级侨乡文化示范基地。镇上于2000年成立了勐卧群众艺术团,现有13支演出队,业余演员500余人,各种演出服装475套,有龙灯2条,象脚鼓90筒,各种演出道具若干。每年镇上都要举办盛大的“泼水采花节”和“火把节”庆祝狂欢活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响应创建民族文化大县的号召,开发民俗风情,挖掘民间文化,围绕“塔包树、树包塔”景点的开发,拉动农家乐等旅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