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花鸢尾(学名:Iris uniflora Pall. ex Link)是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围有黄褐色的老叶残留纤维及膜质的鞘状叶。根状茎细长,斜伸,二歧分枝,节处略膨大,棕褐色;须根细,生于节处。叶条形或披针形。花茎纤细,中下部有1枚膜质、披针形的茎生叶;苞片2枚,等长,质硬,干膜质,黄绿色,内包含有1朵花;花蓝紫色,直径4-4.5厘米;外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内花被裂片条形或狭披针形。蒴果圆球形,有6条明显的肋。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于朝鲜、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生长于干山坡、林缘、路旁及林中旷地,多成片生长。

单花鸢尾的根与种子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通便利尿功效。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疮疡痈肿、湿热疸黄等症。其株形、花型,花色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中文名

单花鸢尾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百合目

亚目

百合亚目

鸢尾科

鸢尾属

亚属

无附属物亚属

紫苞鸢尾组

单花鸢尾

命名者及年代

Pall. ex Link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围有黄褐色的老叶残留纤维及膜质的鞘状叶。根状茎细长,斜伸,二歧分枝,节处略膨大,棕褐色;须根细,生于节处。

叶条形或披针形,花期叶长5-20厘米,宽0.4-1厘米,果期长可达30-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鞘状,无明显的中脉。

花茎纤细,中下部有1枚膜质、披针形的茎生叶;苞片2枚,等长,质硬,干膜质,黄绿色,有的植株苞片边缘略带红色,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3.5厘米,宽0.8-1厘米,顶端骤尖或钝,内包含有1朵花;花蓝紫色,直径4-4.5厘米;花梗甚短;花被管细,长约1.5厘米,上部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约3厘米,宽约8毫米,上部卵圆形,平展,内花被裂片条形或狭披针形,长约3厘米,宽约3毫米,直立;雄蕊长约1.5厘米,花丝细长;花柱分枝扁平,顶端裂片近半圆形,边缘有稀疏的牙齿,与内花被裂片等长,子房柱状纺锤形,长约5毫米。

蒴果圆球形,直径0.8-1厘米,有6条明显的肋,顶端常残留有凋谢的花被,基部宿存有黄色干膜质的苞片。花期5-6月,果期7-8月。[1]

产地生境

分布于朝鲜、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生长于干山坡、林缘、路旁及林中旷地,多成片生长。喜光、耐旱。喜酸性砂壤土,耐践踏。

繁殖方法

分株

分株时间:中国伊春林区一般在春季5月中下旬为宜,也可在秋季9月中下旬或花后进行,单花鸢尾应每隔3-4年进行一次分株方法:用利刀分割根茎,剪除病死老根,每株保留3-4个芽。不宜留芽过少,不然会影响翌年开花以及分株苗在翌年生长呈现出生长不良现象和延长苗出圃时间。在秋季或芽后分株繁殖时,应将植株上部叶片剪去一部分,留20厘米左右进行栽植为宜。

播种

播种时间:①秋播:中国伊春林区多在9月中下旬采收后露地直接播种,翌春发芽,一般条件下发芽出苗率在60-70%左右。②春播:四月中旬先将储藏种子先用0.3-0.5%浓度的高锰酸钾浸种消毒1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1-2小时,再用温水浸种12小时,沥水后用1:6(-8)(种子:干净细河沙)体积比沙藏。沙藏期间应经常翻动,温度应控制在0-5℃。10天后,温度增加到20-25℃,约10天左右即在5月上旬见白后及时播种;如果种子见白率比较低,可用300毫克/升赤霉素浸种24小时处理后播种。单花鸢尾经催芽后春播,其播种后发芽率与发芽势均有较大提高,发芽率一般在75%以上。

播种方法:单花鸢尾以床播为宜,苗床选择在地势高燥、富含有机质砂壤土的地方,每亩苗床应结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机底肥1200-1500千克。床高15-20厘米,床面宽1.2-1.3米,长10-30米为宜(便于管理即可)。播种方式以条播为宜,行距在8-10厘米左右,播种沟深以1-1.5厘米,种子间距在3厘米左右为宜。覆土厚度应控制在0.5-0.8厘米,不宜过厚,适当的镇压与用草帘或苇帘覆盖均有利于促进种子发芽与出苗率。及时排水防涝,避免积水造成幼苗根茎腐烂,定期中耕除草,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主要价值

观赏:其株形、花型,花色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生态幅较宽。在园林上可广泛应用于花境,花径、丛植,点缀草坪与岩石园,疏林地与坡地地被栽植,或与不同种(品种)鸢尾建植专类花园等。

药用:单花鸢尾的根与种子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通便利尿功效。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疮疡痈肿、湿热疸黄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