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法国诗人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猴子和猫》。 

火中取栗指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为别人冒险,徒然吃苦而得不到好处;在句子中用作谓语、定语。

中文名

火中取栗

外文名

be a cat's paw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近义词

代人受过、为人作嫁

反义词

坐享其成

出处

十七世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预言诗《猴子和猫》

释义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用法

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成语解释

【词目】火中取栗

【发音】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偷取炉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却一无所得。[3]

【常见错误用法】比喻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或在风险中获利。(此属望文生义)

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词典还是在新华成语词典中都未出现此用法,各地高考语文也将此用法归为错误的一项,请勿以讹传讹。

出处

一只猴子一只猫,同居一室是同僚,同一主人特关照,全被主人宠坏了。

猴子名叫贝特朗,胡作非为很猖狂;老猫取名叫拉东,肆无忌惮更骄纵。

天不怕来地不怕,不管什么都敢碰。家里物品遭损坏?千万不要怪邻人。

贝特朗偷拿一切,拉东也不甘示弱,不抓耗子抓奶酪。一天就在炉火边,

两个恶棍注意看,炉火上面烤栗子,看得两个真眼馋。偷吃栗子主意妙,

一石就能中二鸟:自己既可享口福,又给别人添烦恼。猴子就对猫说道:

“兄弟,今天机会好,你从火中取栗子,显显你的真绝招。火中取栗这本事,

我若生来就知晓,那我必定露一手,要让栗子有好瞧。”说干就干拉东猫,

伸出爪子轻轻刨,扒开炉灰分两侧,随即收回尖趾爪,然后伸出再试探,

来回试探好几遭,终于抓出一颗栗,接二连三熟练了。贝特朗猴不闲着,

一颗一颗大口嚼。这时女仆进屋来,猴子和猫赶紧逃。据说老猫未尽兴,

还怪女仆瞎乱跑。

各路诸侯多如此,爱听这种奉承语,不怕烧手去取栗,无异等于蹬浑水,

跑到外省瞎忙碌,最终只为王得利。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2]

成语故事

有一只猴子叫贝特朗,一只猫叫哈东,它俩同属一个主子,食宿一起,臭味相投。它俩无法无天,如果家里有什么东西被损坏,用不着找邻居准是这俩坏小子干的。贝特朗偷窃成性,而哈东对奶酪的兴趣远胜过老鼠。

有一天,这两个狼狈为奸的家伙看到炉火的一角,煨着些栗子。偷吃些栗子,这乐子可是妙不可言。两个坏蛋知道,这既损人又利己,真是一举两得。猴子贝特朗对猫哈东说:“兄弟,今天可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帮我把粟子取出来。如果我天生就能火中取栗的话那我早就尝到,栗子的滋味了。”话音刚落,哈东用敏捷灵巧地爪子先把炉灰拨开,再缩回脚爪然后连续几次,把栗子从火灰中一颗颗取出来,而贝特朗却抓紧时机大嚼栗子。就在这时,一个女仆走了过来,它俩吓得四散奔逃。事后听说哈东没捞着栗子吃,很不高兴。

典故寓意

让·德·拉·封丹借用这一寓言讽刺王公大臣们拼命为国家卖命效劳,实际上就像“火中取栗”的猫一样可悲。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别人别有用心地夸奖他两句,他就真以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甚至会为别人去奉献自己的一切。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偏正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郭沫若《郑成功》:“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徐铸成《旧闻杂谈·王国维与梁启超》:“段祺瑞只是一时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他的垫脚石,而任公成了他的‘猫脚爪',火中取栗后就被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