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顶,梵文为「Abhişeka 阿毗晒噶」,有「驱散 」及「注入」之含义,也可以翻译为「授权」。灌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

中文名

灌顶

拼音

guàn dǐng

英文名

abhiseca

梵文

Abhişeka

涵意

驱散

翻译

授权

梵文

概念

灌顶,梵文为Abhişeka阿毗晒噶,有驱散及注入之含义,也可以翻译为授权。[2]灌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也是每个相当层次的僧人所必须履行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密宗色彩。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闍梨位时,必须先经本师以水或醍醐灌洒头顶。灌谓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慈悲;顶谓头顶,代表佛行的崇高。

含义

在《佛说灌顶王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三刹帝利王。于三时中。在于某方。受王灌顶。也就是王权更替的时候,行灌顶礼,进行权力的传递。从这里我们知道灌顶,通俗的讲就是一种仪式,一种权力,职位交接的仪式。《华严经》中也说过:得法王位。无量自在。譬如世间。灌顶受职。这说明灌顶并不是佛教,或者宗教特有的东西。这是个礼节性的仪式,是权力地位交接的一种仪式。

佛法的灌顶和世间的灌顶有不同的含义,因为其所传递的完全不同,但是其作为传递、传授的含义不变。《楞伽经》讲: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这里讲的是十地菩萨受佛灌顶,就如同转轮王太子接受王权灌顶一样。由此我们大致明白灌顶是什么意思。

佛法灌顶和世俗灌顶的区别体现在传递的是佛法智慧。《华严经》讲: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无碍辩才。到于一切文字言音。开示秘密究竟彼岸。菩萨得到诸佛灌顶,可以得到无量辩才。获得究竟秘密佛法的钥匙。这个灌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灌顶原因

灌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也是每个相当层次的僧人所必须履行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密宗色彩。

藏传佛教认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是一个不间断的传承,而这个传承必须来自一位德高望重上师,才能够信任;而且,这份体验必须由没有间断的修证者传达给下一代,从而得到证悟。因此每个佛教徒都必须与这个重要的传承接触,这项接触就是透过灌顶来实现的。

藏传佛教还认为,接受灌顶能够唤醒修行者心中的特别能量,让弟子与上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启发弟子内在的潜能,走上良好的修行道路,直到圆满成就。接受灌顶需要上师和门徒亲自参加,一般在寺院里指定的地点,在特定的时间举行。在举行仪式时,还要有专门的僧人诵经奏乐,宗教气氛十分浓厚而神秘。

作用

那么除了上面说的,灌顶还有很具体的作用。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传授了一种智慧灌顶。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

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