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噪鹛(学名:Garrulax galbanus)体型略小,顶冠蓝灰色,特征为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黄喉噪鹛隐匿于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丛,于地面杂物中取食,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的东北部至缅甸掸邦。在中国东南部及云南南部有两个相对独立群体。

中文名

黄喉噪鹛

拉丁学名

Garrulax galbanus

别名

黄腹噪鹛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亚目

雀形目

画眉科

噪鹛属

黄喉噪鹛

命名者及年代

Godwin-Austen, 1874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黄喉噪鹛

黄喉噪鹛是一种体型略小的噪鹛,身长23厘米,体重55-57克。顶冠蓝灰色,特征为具有一个黑色的大面罩,与鲜黄色的喉及下体的美丽黄色形成 鲜明的对比。白色眉,头(眼先、脸颊和耳羽)的其余部分为黑色,翕的所有上部为棕赭色。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下体淡黄色,侧面具橄榄色调,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在飞行中,白色外侧尾羽和尾下形成非常华丽的外观。因鲜艳而显眼的黄色喉部而得名。羽毛非常细腻,虹膜红褐色,具蓝色眼环;鸟喙黑色;腿和脚黑灰色。

大小量度:体长♂243毫米,♀238-246毫米;嘴峰♂23.5毫米,♀22-24毫米;翅♂103毫米,♀96-101毫米;尾♂107毫米,♀100-103毫米;跗蹠♂36.5毫米,♀35-36毫米。(注:♂雄性;♀雌性)

黄喉噪鹛

栖息环境

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区、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季节性湿润草原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

生活习性

黄喉噪鹛

生活在丘陵地带小型阔叶树,高度仅3米的浓密阴暗的次生林,隐匿于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丛中。黄喉噪鹛叫声为细弱的唧唧叫声。于地面杂物中取食。黄喉噪鹛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黄喉噪鹛特爱洗澡,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16时左右,除暴风雨天气外,黄喉噪鹛总要坚持到河边流动浅水里戏水,沾一下清水,扇动着羽毛,对自己漂亮的羽毛进行梳理清洗。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南部,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孟加拉国东南部和邻近的缅甸西部。

黄喉噪鹛分布图 

繁殖方式

黄喉噪鹛

黄喉噪鹛是群居性鸟类,每年3月下旬,都会成群结队出现在繁殖地,产卵、哺育幼鸟,然后就会“举家”迁移。选择的栖息地多为常绿阔叶林地带,鸟巢一般筑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且搭得较高,最低离地面5米以上,一对一个巢,每对一年只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至4只,两周后小黄喉噪鹛就能自行觅食了。黄喉噪鹛的寿命为十年。

亚种分化

黄腹噪鹛

单一物种,无亚种。靛冠噪鹛(学名:Garrulax courtoisi):原名黄喉噪鹛华南亚种(学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自2007年已被提升为一独立物种,分布于中国江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西婺源。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