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汉语二级字,读作鳌(áo),鳌是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有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淮南子·览里》。一种说法是龟头鲤鱼尾的鱼龙;另一种说法是海里的大龟;还有一种说法是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鼇鱼,在远古传说中鼇鱼负载大山或大地,鼇鱼移动就会发生地震或沧海桑田,山川变迁。神话中天帝治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没有一刻稳定。神人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帝"(这称号早在殷代已见文献)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极",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强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神山,六万年一换,这样五座神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几步就到了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巨鳌,由于龙伯国巨人钓走了六鳌,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负山的巨鼇,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了汪洋大海,从此神山也只剩三座。《楚辞·天问》篇对此而问曰:“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列仙传》中亦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

中文名

拼音

áo

繁体

部首

五笔

GQTG

仓颉

QKNWM

郑码

CIMR

字级

二级(6311)

注音

ㄠˊ

造字法

形声:从鱼、敖声

异体字

结 构

上下

总笔画

18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鳌(螯)áo(ㄠˊ)

1、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基本词义

◎鳌áo

〈名〉

(1)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huge legendary turtle]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里》

(2)又如:鳌里夺尊(做杰出人物中的佼佼者)

常用词组

鳌山、鳌头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鰲【亥集中】【鱼部】康熙笔画:22画部外笔画:11画

《广韵》五劳切《集韵》《韵会》牛刀切,𠀤音敖。《玉篇》鱼名。《正字通》俗鼇字。详黾部鼇字注。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形态特征

龟鳖目动物基本保留原始体型。背腹甲间有甲桥在体侧连接,甲由真皮骨化的膜成骨板与上面盖着表皮角化的盾片构成[1]。盾片与骨板逐年增长,盾片上有生长线,而盾顶区与其邻近的小片则常磨损脱落。背甲有上穹突,正中一行脊板(连脊椎骨)8枚,上盖脊盾5枚,两侧各有一行肋板(连接肋骨)8对,上盖肋盾通常4对,其外围还有缘板11对和缘盾12对,鳖科无缘板或仅留痕迹。骨板、盾片的数目和大小不等,两相粘合以加强龟壳的坚固性。腹甲平坦,包括骨板9枚(上、舌、下、剑腹板各1对,内腹板1枚),上覆盾片6对(喉、肱、胸、腹、股、肛盾各1对)。鳖甲无角盾而以皮膜的鳖裙代替。棱皮龟无整块背甲,而有许多细小多角形骨片排列成行、紧贴在表皮上,不与深层的骨板连接成大块背甲,所以过去曾将其称为元甲亚目,其他龟鳖则属函甲亚目。

头、颈、四肢都可缩入骨匣,免被掠食。四肢短粗,覆以角鳞,指、趾5枚,短小而有爪。海生种类四肢鳍状如桨,指、趾较长,但爪数较少。尾短小。雄性尾较长,腹甲略为凹。交接器单枚。泄殖孔圆形或星裂。颅顶平滑无雕饰纹,腭缘平阔无齿,而覆以坚厚角鞘,前端狭窄成喙。喙尖有外鼻孔。头侧眼圆而微突,有眼睑与瞬膜,鼓膜圆而平滑。头顶后段覆以多角形细鳞;头颅骨片连接牢固,无顶孔,颞部无窝,或有次生小窝孔;次生腭骨质完整;舌短阔柔软,粘附口腔底,不能外伸。颈椎8枚,衔接灵活,无颈肋。

生活习性

雄性有交配器,卵生,水栖者产卵也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发育。

胚胎发育早期,肋骨位于骨板内。由于背腹甲发育迅速,肋骨并合在背甲里随同发育。后因肢常发育较晚,成体的肋骨落在肢带外面,后段还有腹膜肋。

繁殖季节为5~10月,此期雄性的颜色特别鲜明。交配后产卵1至数次。体内受精。雌龟用后肢掘土成穴,在穴中产卵,然后覆以沙土,靠自然气温孵化。卵的大小与数目因种而异(1~200枚不等)。卵有皮膜或钙质外壳。孵化期随气温而有异,越冷时间越长。海产龟类能从数十里外返回原地交配产卵。

含义

1.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huge legendary turtle]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里》

又如:鳌里夺尊(做杰出人物中的佼佼者)

2.龙之九子之一

神话

鼇鱼,在远古传说中鼇鱼负载大山或大地,鼇鱼移动就会发生地震或沧海桑田,山川变迁。神话中天帝治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没有一刻稳定。神人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帝"(这称号早在殷代已见文献)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极",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强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神山,六万年一换,这样五座神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几步就到了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巨鳌,由于龙伯国巨人钓走了六鳌,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负山的巨鼇,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了汪洋大海,从此神山也只剩三座。《楚辞·天问》篇对此而问曰:“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列仙传》中亦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