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元老(简称中共八老或治国八老),是指中国大陆于1980年代起至1990年代中期间(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主政时期)在政治上拥有实际决策权力的八位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家、军事家(元老、老干部)。这些元老当时大多没有正式担任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职务,但其幕后影响力和决策权等于或大于当时实际担任领导职务的较为年轻的领导人。

中文名

中共八大元老

外文名

The Eight Great Eminent Officials

别名

中共八老或治国八老

国籍

中国

信仰

共产主义

权利

实际决策权力

核心

邓小平

政党

中国共产党

时代

1980年代起至1990年代中期间

元老说法

这是一个非正式说法,最早见于香港媒体。历年来有关「八老」的具体人物都各有不同,以下为两种比较常见的讲法:

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杨尚昆、邓颖超、薄一波、王震

邓小平、陈云、彭真、杨尚昆、薄一波、宋任穷、万里、习仲勋

名单出现两个版本的原因可能是适用于不同时期,即原八老中的李先念、邓颖超、王震在1992年至1993年相继过世后,八老成员又换入宋任穷、万里、习仲勋。实际上,“八老”可以被看作是邓小平对正国级元老的召集,包括:叶剑英、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王震、薄一波、宋任穷。而1982年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中的元老是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王震、宋任穷、乌兰夫、习仲勋和万里。陈云的警卫员赵天元认为八老中邓小平和陈云是实际的当家人,邓小平具有决定权,陈云具有否决权。

人物资料

邓小平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3卷)。

陈云

陈云

陈云(1905~199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1905年生,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原名廖陈云。1919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举行的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1929年回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兼农委书记,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19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成员。1932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椐地。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

同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河(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同年6月被派到上海恢复党的秘密工作。同年9月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7年4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新疆接西路军余部,11月到延安,同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后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后兼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辽东军区政委,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0年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11月兼任商业部部长。1958年10月兼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62年再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起对恢复当时遭到严重困难的国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文革”中除保留中共中央委员的名义外,被解除了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切领导职务。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3月—1979年7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7月-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

三中全会后提出对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应有市场调节部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大量培养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是党中央的当务之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常委。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常委。

主要著作收入《陈云文选》。

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1]

李先念

李先念

李先念(1909~199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1909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共黄安县区委书记,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1931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为创建中国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5年参加长征,率领第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四川省西部的懋功,同第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第四方面军的一部分在甘肃渡黄河西进,组成西路军。1937年率西路军余部转战到新疆。

同年底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书记,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领导了中原解放区的自卫战争。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奉命率部到鄂、豫等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48年任大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中原局委员,协助刘伯承、邓小平进行军事和政治工作。

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1954年),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市长(1953年—195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辞),兼任财政部部长。1956年后连续当选为中共第八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5月增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62年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969年4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中,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工作。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8年4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1989年当选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

1992年6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彭真

彭真

彭真(1902~1997)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新田乡垤上村)人。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接受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共太原支部委员、书记,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中共天津地委第一、第二、第三部委(区委)书记,地委职工委员会书记、组织部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顺直省委常委、工人部部长、代理书记,唐山市委书记,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天津市委代理书记、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晋察冀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城工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1945年8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48年12月~1955年6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1949年9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1949年10月,被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1955年4月任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主席。1950年2月,被推选为北京市总工会主席。12月,被任命为北京市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至1953年3月)。

1951年1月,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党组干事会副书记。1951年2月~1966年5月任北京市市长。1951年7月~1956年11月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校长。1951年10月,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主任。1952年1月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4月~1953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8月,增任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195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53年2月,任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

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秘书长。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6月~1966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1956年2月,任全国政协党组书记。1958年6月至10月,任中央政法小组组长。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6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64年,兼任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彭真同志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受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失去党内外一切职务和人身自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关心、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彭真同志的种种罪名和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均应予以推倒”。

“文革”后复出,1979年2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至1981年6月)。6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主任,同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增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1月,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代秘书长。

1980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至1983年5月)。同月,任中央党史委员会委员。3月,任中央“两案”指导委员会主任。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6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批准退出中央领导机构的请求。

1989年4月任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名誉会长。1990年5月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一届名誉会长。1994年4月被推举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二届名誉会长,同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

是中共第七、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着有《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1991年1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彭真文选》。

1962年5月2日,在朝鲜接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1964年10月5日,被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授予一级沙瓦德拉王家勋章。1983年6月28日,被秘鲁议会授予秘鲁议会大十字荣誉勋章。

1997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2]

杨尚昆

杨尚昆

杨尚昆(1907~1998)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生于1907年,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大学学习。1926年11月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组织上海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9月至10月任红中社主编。1933年到瑞金,先后任中共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1月,接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

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后任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部主任,陕北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处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文革”期间被撤销一切职务,被监禁达12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其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相继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兼任广东省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80年9月,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秘书长。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1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8年4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同时免去军委秘书长职务。是中共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8年9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邓颖超

邓颖超

邓颖超(1904~199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3]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女,1904年2月4日生,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周总理夫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与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秋到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26年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后,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

1928年5月,在莫斯科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直属支部书记,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5月,赴江西中央苏区,曾任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机关总支书记。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秘书,中央机要科科长、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内政司法部秘书。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12月,先后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1938年1月,出席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首次理事会,当选为常务理事。3月,参与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担任该会常务理事。5月,参加起草《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6月,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参政员。在历次国民参政会上,同董必武等中共方面的参政员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与中共方面的其他参政员一起,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抗议国民党的反共罪行。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3年回到延安,曾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妇委副书记兼解放区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颖超以中共方面唯一女政协代表身份,出席旧政协会议,并在重庆、南京、上海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同年,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全面内战爆发后,邓颖超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妇委代理书记。1949年3月,在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民主妇联副主席,并任党组副书记。

1949年起,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12月2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补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1979年12月,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2年月被推举为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4年任中国三S研究会名誉会长。1985年9月经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1986年当选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

这期间,她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加强党的纪律,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付出了全部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7年以后,邓颖超先后访问了缅甸、斯里兰卡、伊朗、柬埔寨、日本、朝鲜、泰国、法国和欧洲议会,会见了来自亚、非、拉、美、澳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客人,1982年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为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与友谊,为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薄一波

薄一波

薄一波(1908~2007)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

1908年2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蒋村,原名薄书存。1922年从定襄第一高小毕业,考进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开始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和马列主义影响。1925年5月,他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参加了国民师范学校学生声援太原市民反房税斗争。同年6月,又组织国民师范学校学生参加声援五卅爱国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组建了国民师范学校党支部,任支部书记。1926年夏,任中共太原地方执委会北部地区委员会副书记,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和群众工作,领导了同山西国民党新右派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委员,赴晋北恢复、重建党组织。1929年至1931年,在北平、天津、唐山等地从事兵运工作,先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士兵工作委员会书记、平汉线北段兵暴委员会书记、顺直省委军委常委,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唐山兵变和平汉线北段兵变等斗争。由于白区工作环境险恶,斗争复杂,他四次被捕,两次入狱,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31年6月,由于省委军委负责人叛变,河北省委及所属许多机关遭到破坏,薄一波同志在北平被捕,被判刑8年,关进“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监狱生活。

在狱中,被关押的共产党员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党支部干事会为核心的坚强战斗集体,任党支部干事、书记,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1935年5、6月间,薄一波、殷鉴等12名共产党人因拒绝“反省”而被北平国民党军法部门内定处以死刑。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批复尚未下达,负责对监狱政治犯行刑的国民党宪兵第三团根据“何梅协定”立即南撤,这12位同志才幸免于难。1936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向党中央建议立即采取措施,即按国民党的规定履行出狱手续,营救被关押在草岚子监狱中的同志。党中央批准了北方局的建议。1936年9月,薄一波等54位同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36年10月下旬被派往山西,组成以他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1937年8月1日成立了新军部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他先后任总队、第一纵队政治委员。1937年11月初,他率决死队第一纵队前往晋东南抗日前线,任山西省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领导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底,阎锡山在蒋介石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先发难,发动了企图消灭新军的12月事变。在八路军的支持和配合下,薄一波同志率新军坚决自卫反击,粉碎了阎锡山的阴谋。此后,新军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他继续担任山西第三专员公署专员、决死队第一纵队纵队长兼政治委员。1941年1月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任八路军太岳纵队政治委员,同年任新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1942年9月起任中共太行分局委员,中共太岳区委书记。1943年8月,他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后由于七大推迟召开,他到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并担任第一支部干事。1945年4月至6月,他出席了党的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党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薄一波同志任中央局副书记和军区副政委。同年8月至11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指挥解放区军民,取得了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的胜利。在平汉战役中他和刘伯承同志一起,亲临前线同国民党将领高树勋会晤,争取了高树勋部的起义。1946年3月,他在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当选为议长。1947年夏,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记、代理书记。同年7月至9月,他率晋冀鲁豫解放区代表团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参加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8年4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任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同时成立华北军区,薄一波同志任政治委员。同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当选为第一副主席,并任政府党组干事会书记。1948年12月8日,他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部政委。1949年3月,他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参与中央一些重大决策的讨论。7月,中央决定组织新政协筹备会党组干事会,他被指定为党组干事会成员。同月,他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9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949年10月,被任命为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后又担任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仍兼任华北局第一书记。1951年12月,担任中央人民政府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1954年10月31日,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主任,分管重工业口工作。同月,被任命为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1956年5月,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薄一波同志任主任。同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他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1月,在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63年2月,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8年12月党中央为薄一波同志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1979年3月,被任命为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任命他为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薄一波同志兼任主任。1982年5月,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书记。

1982年9月,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顾委常务副主任,负责主持日常工作。1983年10月,薄一波同志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88年3月,任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

为了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重要历史和经验记录下来,经党中央批准,他在耄耋之年又以很大精力亲自组织撰写回忆与研究性的党史着作。他的力作《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领袖元帅与战友》等着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学术界、理论界的高度评价。他在晚年为指导研究和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出了新的贡献。

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07年1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4]

王震

王震

王震(1908~1993)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校长

1908年生,湖南浏阳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纠察队中队长,湘鄂赣边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委,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第八军代政委,湘赣军区代司令员。参与领导湘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曾获三等红星奖章。后任红六军团政委,红二军团政委。参与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1941年初率359旅屯垦南泥湾。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1944年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与指挥中原突围。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二军长兼政委、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同志主动请缨进军新疆,获得批准。陕甘宁青诸省解放后,1949年9月,率部挺进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为最终实现解放大西北的任务、巩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委。

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领导剿匪、土改等工作,改造和团结起义部队,指挥军队屯垦戍边、兴修水利、发展工业和各项事业,迅速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实现了新疆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巩固新疆边防,倾注了全部精力,也为新疆现代化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创建的。1954年2月,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6年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

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8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82年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85年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任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长。1988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还曾任中日友协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3年3月12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5岁,逝世后捐献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同年10月15日塑像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正式落成。

1994年3月,大型文献纪录片《王震将军》、大型画册《王震》、纪念专辑《尊师重教的典范──王震同志》发行。同年10月,铜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落成。1999年11月《王震传》(上卷)出版发行。

宋任穷

宋任穷

宋任穷(1909~2005)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原名宋韵琴,曾用名宋绍梧。1909年7月11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乌石垅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幼年读过私塾。1922年考入本县金江高级小学。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员。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共青团区特支书记、中共区委委员、县工农义勇军中队党代表。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军到井冈山后,在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1师1团3营任文书,后在袁文才、王佐部任连党代表。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后,随第30团留守井冈山,参加第三次反“围剿”。

1930年起任红十二军第35师团政治委员、红十五军第44师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第38师政治委员、第13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广昌保卫战中,率第13师坚守阵地17天。1934年入红军大学学习。长征中任红军干部团政治委员,曾与陈赓指挥该团一部抢占皎平渡口,继又抢占通安州,保证了红一方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所部受到中革军委通令嘉奖。后参加强渡大渡河等战斗。1935年6月起任红军学校特科团政治委员、随营学校政治委员。到陕北后,任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军长,率部参加东征和西征战役。1937年初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随部赴晋东南抗日前线对日军作战。1938年3月率骑兵团到冀南,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参加创建以南宫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起任冀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冀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冀南行署主任和中共冀南区委书记。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探索在平原地开展游击战的方法,领导军民挖沟破路,坚壁清野,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同时组织指挥冀南等地军民进行反摩擦斗争,于1940年对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部发起3次讨伐战役。1942年起领导军民进行生产自救,战胜旱、涝、虫、雹等历史上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度过了抗战期间最艰苦的岁月,巩固和发展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1944年5月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后,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代理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局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曾参与指挥东平、阳谷等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兼中央局党校副校长。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书记兼豫皖苏军区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治委员,参与淮海、渡江战役的组织工作,并先后在豫皖苏、皖北领导开展支前工作。

1949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军区政委。他带领安徽人民组织数十万民工日夜赶送军粮,筹集渡江船只,支援渡江战役。同年4月,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协助刘伯承同志进行接管工作。同年6月,为进军西南作准备,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议,成立了以他为团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于10月率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经河南、湖南,挺进大西南。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宋任穷同志舍生忘死,南征北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底赴西南地区,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云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协助贺龙、邓小平等组织指挥西南军区部队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并参与组织建立民主政权等工作。1955年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他协助罗荣桓同志主持军委总干部部的日常工作。在选调优秀干部建立和充实解放军各总部和军、兵种机关,组建各类军事院校,安排大批干部转业复员支援国家建设,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干部管理法规,特别是在建立军衔制度和颁发勋章、奖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军干部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6年起任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参与原子能事业的创建工作,是我国原子能事业大规模建设时期的主要领导者。1960年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65年1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实际上被解除领导职务。宋任穷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对党的信念毫不动摇,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崇高气节。

1977年恢复工作,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至1980年),1978年12月——1983年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除了参加中央书记处的工作,继续负责组织干部方面的领导工作。1985年6月,宋任穷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号召,与王震同志联名向党中央提出申请,主动要求退出第一线。1985年9月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顾委副主任、常委。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三中全会增补)、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常委;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着有《宋任穷回忆录》。[5]

2005年1月8日上午9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万里

万里

万里(1916~2015)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男,汉族,1916年12月生,山东东平人,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参加工作,师范毕业。1936年后,在东平县做地下工作,任东平县委书记,泰西地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鲁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冀鲁豫二、七、八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1947年后,任冀鲁豫区党委委员、秘书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委副主任、经济部部长、建设局局长。

1950年6月-1954年9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副部长。1954年-1955年4月任国务院建筑工程部副部长。1955年4月任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局长。1956年5月-1958年2月任城市建设部部长。1958年3月-1966年10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58年8月-1966年6月任北京市副市长。1959年9月-1977年11月任北京第二至四届政协副主席。在北京市工作期间,协助周恩来总理负责国庆10周年献礼工程建设,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建设任务,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1971年3月,万里同志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工交城建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中,万里同志受到严重迫害,被监护审查。1973年5月-1975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月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后任铁道部党的临时领导小组组长。他坚决支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行全面整顿、把铁路系统作为整顿突破口的主张,认真贯彻落实整顿的方针,扭转了铁路系统的混乱局面。1976年初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1977年2月任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

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1978年1月-1979年12月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他以非凡的政治胆识,大力支持、推广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为开辟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万里同志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他领导的安徽农村改革,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次艰辛和成功的探索。

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8月-1982年5月任国家农委主任、党组书记,1980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后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绿化委员会主任,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主任,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组长,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主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同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1986年当选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科学总结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发展。他提出改革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发展商品生产,肯定“包干到户”是党领导下的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运用。

1988年4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同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他强调要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出要把“保证和促进改革”作为人大的首要职责,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人大的中心任务。

1990年任中国绿化基金会名誉主席。1993年4月当选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任第三届中国绿化基金会名誉主席。还曾任中国桥牌协会名誉主席,第十一届亚运会名誉主席。

第二、三、四、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6年荣获“奥林匹克勋章”金奖。1993年6月被世界桥牌联合会和北美桥牌联合会授予主席最高荣誉奖和世界冠军金牌奖。1994年1月被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公共服务荣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7日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还曾被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授予法学荣誉博士学位。[6]

2015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习仲勋

习仲勋

习仲勋(1913~2002)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主要职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13年10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春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关押,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初,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任中共营委书记。1932年3月,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同年9月,进入渭北革命根据地,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1933年2月,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工作。同年3月后,与刘志丹等同志创建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历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军委书记和共青团特委书记,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1934年11月,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春,陕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战争中连成一片,合并成立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共西北工委领导成员,并继续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9月,他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错误肃反中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他们才得以释放平反,从而挽救了这块在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6年1月,习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同年6月,随红军西征,先后任中共曲环工委书记、环县县委书记。8月,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6年时间。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分区专员、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委、西北局党校校长。1943年2月,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其间,曾担任爷台山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委员,领导了著名的爷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他受毛泽东同志指示,组织策动了国民党陕北保安团队起义,接应王震同志率三五九旅中原突围返回延安,参与指挥了西华池战斗。1947年3月中旬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协同彭德怀同志指挥了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陕甘宁边区的战役,相继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和陇东、三边战斗的胜利。他作为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和彭德怀、贺龙同志,或转战西北战场,或开展新式整军运动等军队政治工作,或组织后方支前,战胜了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2年9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1953年9月后,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1978年4月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广东省省长,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

1980年9月,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后又兼任法制委员会主任,主持讨论了许多法律草案。1981年3月,他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同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