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奇,卡拉奇是巴基斯坦信德省的首府,为该国最大城市和港口,亦是主要经济及商业中心。位于印度河三角洲西北端,距河口约90公里。面积1448平方公里(市区591平方公里),人口11,969,284(2006年估计)。旧译“喀喇蚩”,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和最大港口。在印度河三角洲西面,南濒阿拉伯海。面积1,450平方公里。人口510.3万(1981)。十九世纪中叶为一渔村小港,人口仅1.4万。1941年人口增至44万。1947-1959年曾为巴基斯坦首都。有造船、机械、机床、钢铁、水泥、黄麻加工、棉纺、丝纺、玻璃等轻重工业。输出棉花、小麦、羊毛、皮革,输入燃料、机器、化学品、钢铁等。阿富汗的部分进出口物资也在此转口。港口优良。建于1845年,分东、西码头和驳船、油码头。年吞吐量500万吨。卡拉奇机场为最大国际航空港之一。有原子能研究中心。还有真纳陵墓。

中文名

卡拉奇

所属地区

巴基斯坦

百科名片

多义项词,分别包括巴基斯坦卡拉奇(乌尔都语: كراچى, 信德语:ڪراچي)位于巴基斯坦南部海岸、印度河三角洲西北部,南濒临阿拉伯海﹔居莱里河与玛利尔河之间的平原上,面积352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21平方公里。还有俄罗斯卡拉奇,球员卡拉奇。

历史

原系渔村,名迪布罗。1730年前后始有印度商人经营海上贸易,并以当地著名的淡水井卡拉奇命名。1842年英国侵占后,由于港口开发(1854)和铁路兴建(1861)而成为印度河流域的门户。

至1914年,卡拉奇港已成为不列颠帝国中最大的小麦和棉花输出港。1925年兴建机场后又成为次大陆通欧洲的主要国际航空枢纽。1936年首次成为信德省的行政中心,制造业和服务业随之发展。

1947~1959年曾为巴基斯坦首都,由于印、巴分治,导致约60万印度穆斯林移入,城市急剧扩展,工商业空前繁荣,1951年人口已达100.5万,超过拉合尔为全国最大城市。

18世纪初,卡拉奇是一个小渔村。1842年英军占领后由于港口开发(1854)和铁路兴建(1861)而成为印度河流域的门户,印度内陆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由此输往英国。1891——1941年,人口由9.8万激增至36万。[2]1959年迁都至拉瓦尔品第。1967年再次迁至伊斯兰堡,但仍有一批政府机构留驻卡拉奇,几十年来其政治地位始终不降。

20世纪之后,都市日益繁荣,至1972年人口又增300多万。人口的迅速膨胀,来源于因印巴分治,印度逃出的回教徒的大批涌入。卡拉奇地势平坦,四周环绕许多沙洲、岛屿,市内有两条季节河流过,拥有天然良港,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以上。它不仅是旁遮普所产农产品的主要输出港,独立后更因机械产品的输入而盛极一时,也充当内陆邻国阿富汗的贸易港。

卡拉奇有公路通往内地及伊朗等中东国家,也是全国铁路、航空网的中心,联系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铁路主要用于与内地之间的货运,亦有客运和郊区铁路;卡拉奇机场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之一,是欧洲与远东之间重要的中转站。工业和贸易是卡拉奇经济繁荣的两大支柱。工业主要有纺织品、鞋靴、金属制品、机械(汽车组合、飞机修理)、电子、化学、食品、橡胶制品和石油产品。手工业产品有土布、花边、挂毯、陶器、铜器和金银刺绣。设有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众多金融机构。

气候

卡拉奇港位于市区西南,港区外横亘着马纳拉地峡和奥伊斯特岩岛,为阻挡海流泥沙回淤和防避风浪袭击的良好屏障。1、2月平均最低气温13℃,5、6月平均最高气温34℃,雨量稀少,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且绝大部分降于夏季的9~10天内。以原联邦首都区构成的大卡拉奇,除市区和近郊外,目前多数仍是农田和荒地,略呈半荒漠景观。

位于海岸和有一相对地温和气候.降雨雪的水平是低大多数年。然而,由于城市的接近度向海,湿气水平整年通常依然是高。城市享受温和的冬天和温暖的夏天。卡拉奇也接受末尾的季风雨。从夏天温度(底4月通过底8月)是大约30到35摄氏度,几个月的冬天(11月通过3月)是最佳的时候参观卡拉奇。月一般观察年鉴季风降雨量。12月,是最普遍的月为社交活动例如婚礼、募捐人和慈善球,频繁地是时候,当多数访客,游人并且移居国外来到卡拉奇。

自然地理

城市处于科希斯坦高原南麓至沿海平原地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5~40米。沿海多沼泽,市区东部和北部有低山和孤丘,其中门戈皮尔山为城市最高点195米)。有高原南流的默利尔河和勒亚里河分别流经市区东部和西部,为季节性溪流,河床宽广,平时呈沙滩景象。

卡拉奇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南部,濒临阿拉伯海,城市面积353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是平坦起伏的平原。二条河流玛里尔河(Malir)和尼亚里河(Lyari)穿城而过。卡拉奇港位于城西南,刚好被沙嘴沙滩、曼罗拉岛、牡蛎岩礁石围挡避海上风浪,成天然良港。卡拉奇城西南有梦热(Monze)海角,突出海涯、沙石伸入海中,美丽沙滩分布周围。

经济

工业和贸易是卡拉奇经济繁荣的两大支柱,从业人员占全市职工总数45.2%。全市工厂数和职工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6%和22%,工业产值约占全国50%。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制鞋、粮食加工、木材加工、饮料、金属制品、电气制品、机械、化工、石油和造船等。其中炼油厂、钢铁厂和马纳拉地峡上的原子能发电站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企业。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一定地位,以生产花边、地毯、黄铜制品、金银手饰为主。全国金融业和保险业中心,各大银行总行均设于此,市内大小银行和保险公司达50余家。

交通

全国铁路和干道公路的起终点,国际交通枢纽。西与伊朗有公路相连,东经海得拉巴有铁路与印度相通。城东北15公里的卡拉奇机场,为次大陆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卡拉奇港位于勒亚里河口,分东、西两码头区,计22个泊位和1座石油码头。水深达10~12米,能停泊2~3万吨级巨轮。除经营全国海上对外贸易外,还转运阿富汗一部分进出口物资。常年吞吐量近1000万吨。输出稻米、羊毛、铬矿砂、皮革等;输入以金属、石油、机械、车辆和煤炭为主。为满足卡拉奇钢铁联合企业对矿石的需要,新近已在比蒂小港湾兴建新港。

市内设施

卡拉奇是信德省省会,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和军港,全国工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也是往来东南亚和中东、非洲、欧洲的国际航空站。1947-1959年曾为巴基斯坦首都。面积1448平方千米(市区591平方千米),市区人口930万(1998年人口普查数字)。位于印度河三角洲西北侧,南濒阿拉伯海。一年大部分时间气候宜人,冬季(1、2月)平均最低气温13℃,夏季(5、6月)平均最高气温34℃。雨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仅200毫米。

卡拉奇

市区由新、老城组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达20余公里。老城位于港区附近,为港区库场和批发商业中心,街道狭窄,建筑密集,具有近东和中世纪欧洲的风貌。市中心区位于老城以东,是金融机构和省、市政府机关所在地。本德尔路自老城至东北部横贯市区,为全市主干道,沿街商店、旅馆、影剧院鳞次栉比,并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博物馆、图书馆和清真寺等。市中心住宅区多呈矩形,除沿街有多层现代化建筑外,都是带有凉台的平房和一、二层楼的花园式邸宅。

郊区是以棚户和公寓式平房为主的工人住宅区。传统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郊,有纺织、烟草、榨油、木材加工等企业。南郊为新兴的重工业区,有炼油、冶金等企业。近来又在西郊开辟新工业区,并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出口,正建立加工出口区。市内有卡拉奇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和根希安艺术中心,以及甘地花园和真纳陵园等。城南的克利夫顿海滩是游览胜地。

景点

巴图大清真寺巴图大清真寺

“巴基斯坦国立博物馆”旅游景区,“裘宽迪”旅游景区,“真纳墓”旅游景区,“哈埋矶湖”旅游景区。国父墓(QUAID-E-AZAMS MAUSOLEUM)又称“真纳墓”,是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的陵墓,位于卡拉奇市中心,建于1970年。墓顶冠以巨大的半圆形曲面,四周是白色的围墙,大理石砌成的台基呈四方形,伊斯兰风格的方形白大理石陵墓主体屹立于棕榈树和各色鲜花之间。整个环境清新幽静,给人以庄严、圣洁之感。

巴图大清真寺(MASJID-E-TOOBA)卡拉奇最大的清真寺,位于卡拉奇国防区,中国人称之为“海军教堂”,占地面积35312平方英尺,建筑面积5570平方英尺,1969年11月建成。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祷告大厅呈半球型,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建造,通体洁白,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圣洁肃穆。大厅可容纳5000人同时祷告,若包括外面的平台、走廊和草坪,最多可容纳30000万人。

卡拉奇作为巴基斯坦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现代和古代文化在这里完美结合。既有狭窄的小巷、破旧的古城、碎石子小路,也有高雅的现代建筑。城中有不少巧手的工匠运用传承的古老技艺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这里有宽广且阳光充足的海滩、深海垂钓、游艇、高尔夫还有骑马。饭店提供巴基斯坦和西方的饮食,足以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卡拉奇的市场购买到手工艺品,以及独特设计的漂亮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