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浪鱼,学名蓝圆鲹,别名又名刺巴鱼、棍子鱼、池鱼、黄占、池仔。鲈形目鲹科圆鲹属的1种。巴浪鱼是福建与广东潮汕人的称呼,其学名叫蓝圆鲹,一种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其他地区也有称棍子鱼、滚子鱼、黄占、池鱼等名字的。

中文学名

巴浪鱼

中文别名

刺巴鱼、棍子鱼、池鱼等

动物界

鲈形目

鲹科

圆鲹属

蓝圆鲹

体征

纺锤形

形态特征

背鳍Ⅶ,Ⅰ-30—34,1小鳍;臀鳍Ⅱ,Ⅰ-26—31,1小鳍;胸鳍21—23;腹鳍Ⅰ-5;尾鳍17。侧线普通鳞48—60,棱鳞32—38。

体长74—227毫米。体长为体高3.4—4.8倍,为头长4—4.2倍。体呈长圆形或纺锤形,稍侧扁。头近圆锥形,头长为吻长2.7—3.8倍,为眼径3.4—4.8倍。脂眼睑发达,只瞳孔留一长缝。口大而倾斜。两颌牙细小一列,犁骨牙丛呈丁字形,腭骨与舌上牙呈带状。肩带下角有一凹沟。第一鳃弓上鳃耙细密,鳃耙数12—15+33—38。体和胸部皆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基底有一低鳞鞘。侧线弯曲部等于或稍长于直线部,棱鳞存在于直线部全部或绝大部分上,最大棱鳞大于眼径1/2。第一背鳍以第三鳍棘为最长,长于最长鳍条。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其后各有1小鳍。胸鳍长等于头长。腹鳍胸位。尾鳍分叉。体背部蓝灰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处有黑斑。第二背鳍尖端稍白色。[1]

烹饪方法

巴浪鱼洗净抹干水,用粗盐、胡椒粉腌1小时,再用毛巾擦干;把鱼放在竹垫或竹筲箕内,在开水中用慢火浸熟;待鱼完全冷后,取起盛碟上,蘸普宁豆瓣酱吃。特色:此为最具潮州风味的“鱼饭”,即白火合鱼,是以往潮汕渔民发明的,原汁原味,咸鲜宜人。

巴浪鱼是福建与广东潮汕人的称呼,其学名叫蓝圆鲹,一种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其他地区也有称棍子鱼、滚子鱼、黄占、池鱼等名字的。在舟山,有次我提起巴浪鱼,座中虽然有好几位水产专家,都不知我说的什么鱼。我解释说:“这种鱼最便宜,两三个手指大。尾部两侧各有一道很硬的棱鳞。人们往往用来腌制咸鱼干……”他们恍然大悟:“你说的是蓝圆鲹,我们这边叫黄专鱼。”我的印象里,浙江人似乎不大吃巴浪鱼,餐馆里难得见到。

最早知道的是巴浪鱼咸鱼干,好配稀饭。来到厦门后,才开始经常买冰冻巴浪鱼煮酱油水。美食家谈鱼,讲究珍稀和肉质细腻,如石斑鱼和野生大黄鱼。偏偏巴浪鱼产量极大,又一身粗皮糙肉,价钱低贱,每斤不过四五元钱,连普通人都嗤之以鼻。我的饮食品位比较低,随遇而安,竟然觉得肉粗有肉粗的好处。久煮之后的巴浪鱼,肌理结实,滋味深长,咀嚼起来特别有劲。

巴浪鱼是传统鱼类,闽南人吃了百年千年。读民国《厦门市志·物产志》,不见巴浪鱼的记载,心想那是修撰者疏忽,或者因为它不登大雅之堂。前不久采访曾参与编修《厦门渔业志》的陈复授先生,才知道巴浪鱼作为一种经济鱼类,在厦门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

捕捞历史

据陈复授先生介绍,厦门渔业的传统捕捞方法是延绳钓,以钓带鱼、鲨鱼、鲷鱼为主。渔民出海作业,乘坐的渔船叫钓艚,携带的渔具是钓具,而非网具。遨游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水域的蓝圆鲹,从来不是渔民延绳钓的对象。1964年,厦门试验灯光围网作业成功,厦门的渔船才开始携带网具出海,巴浪鱼因此成为主要的渔获物。

《厦门渔业志》中关于蓝圆鲹的介绍:“是近海渔船群聚的主要鱼种。年渔获量从70年代中期起约占中上层鱼类总渔获量的40-50%,居第一位,且资源比较稳定。”自从渔具改钓为网后,金色小沙丁鱼(俗名鳁仔)、蓝圆鲹、脂眼鲱、鲐鱼(俗名花威)、颌圆鲹(俗名竹叶巴浪)、竹荚鱼(俗名大目鲭)等变成了厦门渔业最主要的经济鱼类。“头几年巴浪鱼很高产。吃不完,就拿去晒,做鱼干。到处都在晒巴浪鱼。厦大上弦操场也晒得满满的。空气中都是鱼腥味。”陈复授先生回忆说。

吃惯了带鱼的厦门人,开始吃巴浪鱼,视之为无上美味。民谚称:“巴浪巴浪,好吃不分尪(老公)。”这句谚语与另一句谚语“鳓鱼炖菜脯(白萝卜干),好吃不分某(老婆)”相映成趣:厦门人吃鱼的最高境界似乎是独享。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三四十年里,海洋枯竭,其他鱼类越来越罕见,惟有巴浪鱼源源不断登陆,于是身价大跌,堕落成一种烂贱如泥的贫民鱼。20年前,暴富的闽南人瞧不起清贫的公务员,称巴浪鱼为“干部鱼”。不几年公务员咸鱼翻身,成为消费鲍鱼鱼翅的主力,算是争了口气。现在再说干部鱼,就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意味了。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吃巴浪鱼。广西涠洲岛的鱼市非常丰富,有鲨鱼、虎鱼、金钱鱼、海鳗、乌贼以及各种石斑鱼,我惟独没有看见巴浪鱼。在当地海鲜大排档进餐,也没发现这道菜。可是我知道,近二三十年来,巴浪鱼一直是南海首屈一指的主要渔获物。那么,当地的巴浪鱼都到哪里去了?我向南海水产研究所的邱永松研究员请教。他说:“广西人不吃巴浪鱼。在广东,说广东话的广东人也不吃巴浪鱼,他们觉得湿热。巴浪鱼主要用来做海产养殖的鱼饲料。只有福建人,还有说闽南方言的广东潮汕人,海南人吃巴浪鱼。”事实上,厦门民间也流传巴浪鱼有毒性,体质敏感的人忌食。

总的来说,是否食用巴浪鱼,与一地的饮食传统相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为过度捕捞,我国传统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等迅速减少,无法形成鱼汛,一批从前被人轻视的低值鱼登上了我们的餐桌。像所有必需品一样,我们的食物品质每况愈下,我们的饮食趣味也不得不向下调整。大黄鱼吃完了,只有吃巴浪鱼,并且要在巴浪鱼里建立起新的饮食美学。这是没办法的事。奇怪的是,转念一想,我觉得巴浪鱼挺适合我们这个粗鄙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