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保罗·维格纳( Eugene Paul Wigner, 1902一1995),美籍匈牙利理论物理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尤金·保罗·维格纳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妹妹曼茜在1937年与著名物理学家、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狄拉克结婚,维格纳经常称狄拉克为“我著名的妹夫”。维格纳上中学(布达佩斯洛德伦高级中学)时,数学教师L. 赖兹对他影响很大,且与冯·诺依曼(J. VonNeumann,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之一,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是同学兼好朋友。当时维格纳13岁,诺依曼12岁,比他低一个年级。诺依曼后来成为杰出的数学家,从小就具有数学天才,当时他的数学功力就令维格纳惊叹不已,认为他是一个奇迹。高中毕业后,维格纳进入穆杰坦工业学校学习了一年,后转入德国柏林的一个工业大学学习。在工业大学的第三年,维格纳在凯塞·惠希尔姆研究所每周进行18个小时的物理研究。这个研究所的M.波拉尼博士对维格纳的学术生涯影响很大,维格纳称其为“亲爱的导师”。1925 年,维格纳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回到布达佩斯短暂工作后,又回到柏林的凯塞·惠希尔姆研究所,专门从事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工作。1930年一1971年,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1942 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转到芝加哥大学,在冶金实验室工作,并参加了“曼哈顿计划”。1952年以后曾两度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担任总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文名

尤金·保罗·维格纳

外文名

Eugene Paul Wigner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匈牙利布达佩斯

毕业院校

柏林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

提出原子核吸收中子的理论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日期

1902年11月17日

逝世日期

1995年1月1日

职 称

教授

人物生平

耶诺·帕尔·维格纳(匈牙利语:Wigner Pál Jenő,1902年11月17日布达佩斯-1995年1月1日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又名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

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获化学工程师称号和工程博士学位。还获威斯康星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卢万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0年去美国,1937年入美国籍。193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师。1937年任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教授。1946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52-1957年和1959-1964年两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哲学会、美国核学会会员,并曾任美国核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会长。

主要成就

维格纳从事原子核结构和碰撞理论研究,提出支配核子中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由于这一成就,于1963年和玛丽·梅耶、延森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

维格纳还研究不变性和对称,特别是它们在量子力学中作用;化学反应的速率理论;金属结构;金属内聚力理论;核连锁反应及其利用问题等。

维格纳主要著作有:《群论及其在原子谱量子力学方面的应用》(1931年德文版,1959年英文版)、《对称与反射》(1967)等。

除诺贝尔奖外,维格纳还获美国梅里特勋章,富兰克林奖章,费密奖章,普朗克奖章等。

Eugene Paul Wigner (1928)